简体 | 繁體

地下水守护者:河南地质巾帼的援疆征程——生态环境中心生态环境损害调查所任静

发布时间:2025-11-21 14:12:26
访问次数:3
来源:生态环境损害调查所
作者:庞崇靖

清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,一片寂静。在郊区的戈壁滩上,一架无人机缓缓升空,这位来自河南的女地质工程师正注视着操控屏幕,记录着她的新发现。

她叫任静,是河南省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服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。2024年11月,她告别家人,踏上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这片水资源珍贵而脆弱的土地,负责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项目。在这里,任静和她的团队开展为期数月的艰苦工作,用汗水守护着当地群众的饮用水安全,他们的足迹遍布克州的沟沟坎坎,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地质援疆的动人篇章。

微信图片_20251120152545_2_490.jpg

科技赋能,绿色勘探守护边疆生态。

项目伊始,面对克州复杂的地质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系统,任静所在团队确定了“绿色勘探、科技先行”的工作理念。无人机技术成为他们应对挑战的重要利器。创新方法,精准溯源,在污染重点源实地调查阶段,团队创新运用无人机高精度航拍技术,对区域内潜在污染源进行了系统性识别。任静介绍:“通过无人机多光谱遥感,我们能够快速识别地表污染痕迹,精准规划调查路线。”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使初步调查效率提升了300%,原本需要两周的野外调查工作,现在仅需五天就能完成。在野外灌溉井、水源井流场统调工作中,团队持续发挥“天—地—人”相结合的优势,通过遥感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,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与人员实地调研,成功构建了区域内首个三维地下水流场模型。“每一口井都是认识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窗口。”任静在野外记录本上这样写道。她带领小组顶着风沙,详细记录着每口井的位置、深度、水位及使用状况,为模型提供了扎实的实地验证数据。智能布设,科学监测,在重点污染源监测点布设方案编制过程中,任静运用无人机采集数据和人工调查结果,创新性地提出了“三级监测网络”设计理念。这个网络包括污染源核心区、迁移路径区和敏感目标区,形成了立体化监测体系。监测点的科学布设如同织就一张地下水质守护网,任静和团队精心规划每个监测点的位置,确保能够全面捕捉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。她的设计方案特别考虑了后期取样和维护的可操作性,每个监测点都经过现场踏勘和多轮比选确定。方案评审会上,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设计“既科学严谨又切实可行,充分体现了绿色勘探理念”,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攻坚克难,地质精神闪耀天山南北。

野外工作的艰辛远超常人想象,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。在监测井施工阶段,任静和团队面临着恶劣自然环境与复杂地质条件的双重挑战。扎根一线,巾帼担当,任静从不因性别而要求特殊照顾,她与施工人员同进同出,全程跟踪每个环节,严格监督施工质量。“质量就是生命。”这是任静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在一次钻探作业中,她及时发现岩芯采取率不足的问题,坚持要求改进工艺,确保获取准确的地层信息,正是她这样的严谨态度确保了94口监测井全部优质高效完成。施工期间,任静创新性提出的“共用监测井”设计,实现了在一口井内同时监测多区域含水层的目标。这个方法不仅节约了30%的建井成本,还显著提高了监测效率,成为项目的一大创新亮点。传承精神,砥砺前行,在样品采集与检测这个最精细的环节,任静展现出地质人特有的严谨细致。她制定了严格的样品采集、保存和运输流程,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。“数据质量是项目的生命线。”任静对团队成员说。她带领的检测小组累计完成水样采集249份,土壤样品173份,所有数据均达到质控要求,为项目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支撑。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,正是“英雄地质队”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。任静常说:“地质工作前辈们在更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创造辉煌,我们这代人更应传承这种精神,为国家资源安全贡献力量。”

7988e386e6d18ca99885c33977538e71副本.jpg

成果丰硕,地质援疆助力可持续发展。

项目后期,任静带领团队投入到了紧张的数据分析和综合评估工作中。他们不仅要完成污染状况评估,还要为当地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。科学评估,精准把脉。在实验结果分析阶段,任静运用专业软件和地质统计学方法,对海量检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。她特别关注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,以及对饮用水源地的潜在影响。通过连续数月的数据分析,团队首次系统揭示了克州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,明确了主要污染因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。这些发现为当地精准治污提供了科学依据。任静在评估报告中创新性地增加了防治建议章节,针对每个污染源的特点,提出了具体可行的防控措施。这些建议后来被当地环保部门采纳,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。生态经济,双赢发展。该项目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正在逐步显现。通过系统评估地下水环境状况,为克州饮用水源地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,直接保障了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。在经济发展方面,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创造了多个就业岗位,培训了一批本土化专业技术人才。监测井网络的建成,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基础环境数据支持,助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项目成果为克州未来数年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基础。当地政府可依据评估结果,优化产业布局,避免高污染企业在水源地上游布局,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。未来可期,长效受益。“我们的工作不仅要解决当下问题,更要着眼长远发展。”任静在项目总结会上表示。团队建立的“重点调查对象”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数据库,将持续为克州发展提供服务。这个数据库如同给地下水建立了一份详细的“健康档案”,未来可随时跟踪其变化趋势,及时发现异常情况。监测网络的长期运行,将形成对地下水环境的常态化监护机制。此外,项目采用的绿色勘探技术和工作经验,正在新疆其他地区推广使用。这种可复制的模式,将为整个新疆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,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。

从新疆返回单位后,任静带领年轻技术人员,将新疆项目的经验应用到中原地区的地下水保护工作中,实现了技术成果的共享与转化。“英雄地质队的精神,就是无论在什么时代,无论面对什么困难,都要把国家资源安全放在首位。”任静在项目总结会上的发言,道出了河南地质人的共同心声。新疆克州这个项目的价值远不止于调查报告上的数据和结论,它代表着河南地质工作者对边疆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,更彰显了地质工作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。

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深入推进,新疆作为核心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。河南的地质援疆工作,是全国地质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代表;河南的地质工作者正用科技的力量和无私的坚守,为边疆的绿水青山和资源安全贡献着地质人的智慧和力量,他们的故事,如同深埋地下的甘泉,静静地流淌,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未来。

主办单位:河南省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服务中心
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28号 电话:0371-63895609
网站备案号: 豫ICP备202300172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