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安徽理工大学的象牙塔,到河南省地质局轰鸣的钻机旁;从西藏海拔4600米的戈壁荒原,到新疆哈密干裂的水源地保护区。二十载春秋流转,岁月在王金山的脸上刻下风霜,却未改他眼中的坚定。作为河南省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服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,他用双脚丈量祖国的山河,以实干注解知行合一、勇于探索、敢于开拓的拼搏精神,在水文地质勘察、地质灾害防治、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线战场,完成了从青涩学子到技术骨干的蜕变,写下了一段属于地质人的热血篇章。

“西藏的十多年,让我学会了敢闯敢干,只要是国家需要、单位交办的事,再难也要上。”王金山的话语里,藏着高原风雪的印记。2015年,凭借多年扎根高原积累的宝贵经验,他被任命为单位西藏分院负责人,从此便把家安在了拉萨,全力投入地质工作。此后的八个春秋,他的身影出现在日喀则的沟壑、阿里的荒原和林芝的峡谷,足迹遍布20多个县域。在平均海拔4400米的“生命禁区”,缺氧、严寒、紫外线灼射是日常,有时甚至要在无人区徒步数十公里,但他从未退缩。那些被风雪打湿的记录本、被乱石磨破的登山鞋,都是他“开拓”路上最鲜活的勋章。
“从地质勘察到生态保护,变的是工作场景,不变的是‘为人民服务’的初心。”2023年10月,一纸调令让王金山踏上了新疆的土地,开启哈密市生态环境局伊州分局的工作生涯。从深耕多年的地质技术领域,到全新的生态环保岗位,他没有丝毫犹豫,迅速完成角色转换,将二十年的专业积淀化作新战场的“利刃”,在水生态保护、水源地监管、农村环境治理的一线续写担当。他深知,新疆的壮美风光下是脆弱的生态基底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要在这戈壁绿洲间落地生根。

哈密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,是王金山援疆后的“重头戏”。作为主要参与人,他全程扎根项目,从最初的问题诊断到方案设计,再到立项申报,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。哈密地处西北干旱区,水资源分布不均,水源地防护设施陈旧、监测体系滞后、生态修复乏力等问题突出,像一块块巨石压在当地群众心头。为了找准“病灶”,他牵头组建跨部门调研团队,埋首于水利、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等部门近十年的监测数据中,指尖在键盘上飞舞,目光在图表间穿梭,凭借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学模型,他精准揪出保护区划定不科学、污染风险防控薄弱等6项核心问题。同时,他对照国家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》等政策文件,结合哈密的地理气候特征,最终主导完成的立项报告顺利通过评审,成功获批环保部专项资金支持——这纸批复背后,是他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坚守,更是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的郑重承诺。
水源地监管工作中,王金山的“较真”出了名。为编制《哈密市伊州区10个水源地保护区撤销、变更和划分方案》,他带着GIS地图、拿着测量仪器,一头扎进了各个水源地。戈壁滩上的日头毒辣,晒得皮肤刺痛,他却只顾着核对坐标、丈量范围;农户家门口的沟渠旁,他蹲下身观察水质,仔细记录周边污染源分布;在沁城乡骆驼圈子水源地,他发现原有保护区竟包含大片戈壁滩,通过勘察证实该区域无地下水补给,果断建议缩小保护区范围,这一调整,既为当地省下了不必要的监管成本,更守住了水源安全的底线;在大泉湾乡水源地,他盯着岩层渗透性数据反复测算,最终敲定增设3处监测井的方案,让水质监测网更密更准。“水源地保护是民生工程,每一个数据都要准,每一条措施都要实。”他的话朴实无华,却重若千钧。
农村生态治理的战场上,王金山的“细致”暖了人心。他用脚步丈量了伊州区20多个乡镇,把地质人的严谨刻进了每一个治理方案里。在五堡镇,看到农户居住分散,集中建设污水处理站成本高、运维难,他连夜琢磨,提出“小型集中处理+分户处理”的组合模式,既贴合实际又降低成本;在天山乡,望着废弃的矿坑,他没有简单建议填埋,而是结合当地地质地貌,提出改建垃圾填埋场的想法,让“废料场”变成了“资源库”。“农村生态环境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,要把地质人的‘细致’用到每一个项目里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更是这么做的,那些新建的污水处理站、规范的垃圾填埋场,都藏着他对百姓的牵挂。
多年来,王金山始终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位,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让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融入每一次勘查、每一份方案、每一项决策。在作风上,他更是传承了地质人“三光荣”“四特别”的优良传统,无论是西藏的高原荒原,还是新疆的戈壁绿洲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他冲锋的身影。
“地质人的脚步,要踩在祖国需要的地方;地质人的初心,要落在为民服务的实处。”如今,王金山依然奔波在哈密的水源地、农村污水治理现场,晒得黝黑的脸上,笑容依旧爽朗。从2004年走出校园到2024年独当一面,从安徽到河南,从西藏到新疆,二十年光阴荏苒,他用“知”的深度夯实专业根基,用“行”的力度开拓工作新局,用“合一”的温度践行初心使命。
这就是王金山——一位扎根一线的地质人,一位以行践知的奋斗者,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,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答卷。